Warning: mysql_query() [function.mysql-query]: Access denied for user 'ODBC'@'localhost' (using password: NO) in D:\wwwroot\gp84.com_nOL7LM\modules\article\class\package.php on line 407

Warning: mysql_query() [function.mysql-query]: A link to the server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in D:\wwwroot\gp84.com_nOL7LM\modules\article\class\package.php on line 407
第一一一章 奠定教育基础(下) - 定秦曲 - 玄幻小说 - 巴适小说,无弹窗网络小说免费阅读,免费小说下载网,笔趣阁,笔趣阁升级版-笔趣阁小说

第一一一章 奠定教育基础(下)

推荐阅读:

    标点符号,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,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。
    在张嘉师原来所在的世界,一开始认为在中国古代文书中,一般不加标点符号,而是通过语感、语气助词、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“句读符号”:表示句子的完结;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,表示语气的停顿,经常出现歧义、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;例如清代诗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“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”,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。
    但是通过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,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,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。
    比如说有一些说法:“其实,远在甲骨文、青铜器铭文时代,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。”
    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:“点句之法,汉以前已有之。”增韵云:“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,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。”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,收了“、”号,解释:“有所绝止、而识之也。”还收了“”号,解释:“钩识也。”清段玉裁注:“钩识者,用钩表识其处也。
    张嘉师不太清楚这么一回事,但是他也没有完全使用后世的那一套标点符号,而是主要选择了句号,逗号,双引号,单引号等约莫十几种比较常见的符号来为这一本论语进行分段。
    而孔鮒看不明白的是这些标点符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,并不是完全不知道这些标点符号的重要性。毕竟在这个时候,一些孔府的藏书,事实上也有一部分内容使用的就是那种并不规范的标点符号。
    在张嘉师的心中,现在使用这种系统性的标点符号,确实是让教育能够更好实行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。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。
    但是与标点符号相对,还有两种更加重要的基础必须要同时做到,才能够为他构思的教育制度有着真正可实行的关键所在。
    第一个是汉语拼音。
    张嘉师打算使用的汉语拼音,还是基于后世的那种汉语拼音基准。
    毕竟张嘉师自身最熟悉的语言还是普通话,尽管在来到了这个世界之后,张嘉师自己也没有机会说出这种语言,而因为有着青玉灵书的辅助。张嘉师还是能够听得懂很多地方的口音,但是这不代表张嘉师就会将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忘记掉。
    汉语拼音是一种主要基于普通话的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。很多地方方言在张嘉师没有穿越之前,同样也有了自己的注音方式,但是么,总体来说,汉语拼音的重点,还是用来对普通话的教育。
    现在的文字读音,主要还是基于两种方式,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。
    直音,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。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,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。反切,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,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,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。
    但是这两种注音方式,都很不方便而且有着相当的误差。
    只不过无法否认的事情是,正好是这两种注音方式。才最终奠定了汉语拼音的实施基础。毕竟要是没有这两种注音方式的出现,恐怕很多文字的读音会变得乱七八糟。
    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的方式,到了明朝后期才有了最早的改变:
    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,为了学习汉字,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。1605年,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。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。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,比“小经”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,“小经”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。
    随后在1626年,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,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。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。
    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“官话读书音”为标准设计的,适于拼写北京语音。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。但是,在两三百年间。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,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。
    而利玛窦以及金尼阁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的设计,会在很大一方面改变了中国注音的基础,并且让中国注音方式,以一种有规可循的道路前进。
    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:“字之纷也,即缘通与借耳。若事属一字,字各一义,如远西因事乃合音。因音而成字,不重不共,不尤愈乎”
    清朝学者杨选杞说:“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,其犹子芸章,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,予阅未终卷,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,因可为一定之法”。
    这两位明清学者的相应评论,则是说出了这种注音方式的正确性。
    而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。
    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,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,梁启超、沈学、卢戆章、王照都一致指出,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,因此,掀起了一场“切音字运动”。
    “切音字运动”,是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。切音就是拼音,也叫合声,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。
    而这些历程,最终在1958年,奠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。
    张嘉师使用的,就是这么一套汉语拼音方案。毕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这一套方案已经相当成熟,而且张嘉师自己在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,同样也认为这种方式。能够在短时间内,比如说在十年以内,能够将他的构思,在很大一方面实施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gp84.com/xs/0/974/421478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m.gp84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